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

回覆陳立誠有核不可?(1) - 麥肯錫報告

於網站上看到網友讀過彭明輝教授『有核不可』一書有一些心得及討論。很巧我也讀過。有這機會正反兩方的想法及意見探討,是讓讀者有思辯的機會。不會為反對而反對,為贊成而贊成。

回覆陳立誠有核不可?(1) - 麥肯錫報告


最近拜讀了彭明輝教授的“有核不可”大作,該書表面上看來引經據典,但內容實在問題多多。該書第一章為總論,二、三章討論核災、核廢、保健物理相關議題,這一部分自有核工專家糾錯。第四章討論的是缺電、減碳、電價、效率相關議題,這一部分個人略有涉獵,僅提出一些淺見。

==>一開始我從7,8 ,9 ,12點開始看陳的論述。現在回頭從第一點開始看。才發現原來陳只針對第四章來討論。讓我大失所望。

先討論麥肯鍚報告,第四章有很大部分的論述是基於該報告,如Q21:核電是降低能源最佳方式?Q22:只靠節能而不用核電,能達成向國際承諾的減碳目標嗎?及Q26:不用核電,可以達成向國際承諾的減碳目標嗎?(Q22Q26題意重複),這三題論述都大量引用該報告。

麥肯錫報告能照單全收嗎??

==>能不能照單全收是一個好問題。這每人看法不同。試問去年馬英九見大前研一請教核能議題,大前研一本人就在麥肯錫23年,他也是核四最佳的代言人不是嗎?陳在本文也未指出是否有另一報告可參考。

麥肯錫在2011年著手該報告時,個人也多次被咨詢,第一次在本人辦公室進行2小時的訪談,第二次徵詢本人對其初稿(電力部分)意見,第三次在麥肯錫辦公室(位於101大樓)與該公司由歐來台之數位專家開會討論。老實說本人對麥肯錫報告一開始就不甚恭維,提出許多意見。個人十分擔心該報告會造成大眾誤解,沒想到彭教授就是為其所誤導人士之一。

==> 意見呢?

國科會當初委託麥肯錫進行研究,不是為了核能而是為了“節能減碳”。“節能減碳”是全球顯學,身為全球顧問業巨擘的麥肯錫在此全球重大議題上當然是共襄盛舉,不會缺席。麥肯錫所發表的的“全球溫室氣體減量成本曲線”成了各國制定減碳政策的重要工具。國科會委託其進行的研究是希望將該曲線“台灣化”,希望以台灣數據輔以該工具協助台灣政府規劃減碳政策。

但與全球許多著名機構相同,“節能減碳”風頭實太盛,無人敢纓其鋒。大家都“儘量配合”,提出各種減碳手段來“救地球”。但因為求好心切,許多評估都失之“太過樂觀“。

==>陳此句『不是為了核能而是為了“節能減碳”。』,有失公允。若能夠節能減碳,相對核能的使用就可以降低。想想日本現在的『零核』狀態。這是最好的例子。說『太樂觀』是違反事實。個人主觀一面向核能倒。
說『無人敢纓其鋒』,這句更適合用在311後,全世界對核能的恐懼。

下圖是彭教授在書中一再引用的“麥肯錫2025年台灣減量成本曲線”。





該圖需要解釋一下,該圖表示了30餘種減碳方式,橫座標表示每種減碳方式可減碳的數量,寬度越大表示減碳能力越大。縱座標表示每種減碳方式的單位成本,在橫座標以下的減碳成本為負,表示採用該種手段減碳不但不花錢,長遠看來甚至還省錢,負值越大表示越省錢。請注意核能延役及核四商轉都屬於成本為負但減碳數量巨大的減碳方式。在橫座標以上的減碳方式成本為正,比方太陽能發電,離岸風力都是成本很高的減碳方式,火力電廠的碳捕捉與封存(CCS)也是高成本的減碳方式。在該圖越往右的減碳手段,單位減碳成本越高。

==> 所以陳的立場是關於『錢』『成本』。那與7, 8, 9點討論的是一樣。 其回覆討論可直接參考回覆陳立誠 『有核不可』(7), (8),(9)點

且新的減碳科技初期投資成本相對來講一定是比較高的。與已經存在多年的核電廠相比,也有失公允。若以左半邊減碳潛力及成本與核四相比,看來是大有可為的。並不是陳所指『太樂觀』。

麥肯錫的溫室氣體減量成本曲線是不錯的減碳表現方式,但在運用時要分外小心,否則就會落入本人所提“太過樂觀”的陷阱。

==> 所謂太樂觀。上面就以回覆了。

下兩篇將討論該圖可能產生的誤導及彭教授引用該報告的諸多問題。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