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落差下的罷免啟示:政治必須反脆弱
財富落差下的罷免啟示:政治必須反脆弱
一場罷免投票,照見的不只是政治對立,更是台灣社會深層的財富落差與信任危機。主計總處二〇二一年家庭財富統計顯示,平均每戶淨財富一千六百三十八萬元,中位數僅八百九十四萬元;最高十分位三千三百九十一萬元,是最低十分位一百四十三萬元的二十三‧七倍,四分位差距亦達四‧五倍。二〇二三年,平均每戶淨財富升至一千八百八十九萬元,創新高,但中位數與分位點尚未公布,無法判斷落差是否擴大。「普發一萬」雖金額有限,卻對許多人仍具心理與實質吸引力。但提醒政治人物,不應以自身的民主素養推測所有人。當經濟焦慮與慾望不滿足存在時,政治信仰往往讓位於眼前利益。罷免失利,也與中間選民的反射心理有關:厭倦政治惡鬥、質疑罷免必要性,甚至因假訊息或資訊不對等而投下不同意票。在不確定性升高的環境中,選民更傾向保守穩定,甚至轉向另一方。因此,無論是曹興誠的激烈倡議,或民進黨的選戰策略,都必須直面現實:在民意極化與財富差距擴大的背景下,單靠價值訴求已難以撼動大眾。人民不是不要民主,而是民主並非當下唯一的考量——「不曾失去,不知擁有的可貴」是許多人心中的真實寫照。面對失利與未來挑戰,台灣政治必須強化「反脆弱性」,並深刻理解人性——因為對手往往更懂人性。唯有在衝擊下不崩解、壓力下能調適,才能維持民主活力,並在長期對抗中等待獨裁體制的自我瓦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