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廣場》核電廠延役 風險加劇
◎ 杜信龍
藍白陣營(一月廿三日)宣示將推動《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法,不再設定核電廠延役申請期限,為核電廠延役問題解套。
然而,這明顯忽略了過去日本核能事件所帶來的風險。另一方面,核一機組使用過的核廢料仍然存留在爐心中,無法取出。儘管乾貯設施已建成十年,但在十三次送件中都受到新北市的阻礙,甚至在司法判決中敗訴。這引發了一個重要問題,即若重啟核電廠,將如何有效處理這些核廢料?
根據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的數據,二○二二年台灣的能源結構顯示,燃煤仍是主要發電方式,占比高達四十二.○七%,而再生能源首次超越核能,顯示能源轉型已成勢在必行,符合國際趨勢。台積電提出在二○四○年實現百分之百再生能源目標,這也反映出再生能源不僅環保,而且越來越具競爭力。
目前,核一已退役,核二的第一座機組也在二○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及二○二三年三月除役。考慮到核電廠的安全性、成本效益及社會對環保的需求,進一步延長核能比例的政策似乎缺乏必要性。相反,我們應該加速發展再生能源技術,提升其在能源結構中的佔比。這也是過去民進黨執政的一大亮點。
資深美國記者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在《紐約時報》的一篇專欄(一月廿四日)中表示,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曾在受訪時表示,台積電是唯一一家歷史上停產後可能引發全球經濟蕭條的企業。身為島國,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是山區導致城市人口的高密度,我們有辦法面對任何核能災變嗎?任何一場核能事故都將讓台灣面臨極大災難,不論是經濟上還是國際政治上,甚至是一個嚴肅的生死生存問題。
若不全面思考核電廠延役後可能面臨的問題及身為島國的局限,如核廢料處理和核災,只是一昧地認為這些都不會發生,我們將會有一天看見黑天鵝的到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